obsidian_backup/copilot-conversations/20251003_092718__解释从3-25到3-30的部分.md
2025-10-07 17:43:41 +08:00

15 KiB
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

epoch, modelKey, tags
epoch modelKey tags
1759454838874 gemini-2.5-pro|google
copilot-conversation

user: 解释从3-25到3-30的部分 [Timestamp: 2025/10/03 09:27:18]

user: Chap 3 RESPONSE TO HARMONIC 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解释从公式3-25到公式3-30的部分 [Timestamp: 2025/10/03 09:28:05]

ai: 好的,我们来逐步解释Chap 3 RESPONSE TO HARMONIC 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中从公式3-25到公式3-30的部分。

这部分内容介绍了一种求解稳态谐波响应的替代方法,即使用复指数形式。这种方法在处理更复杂的谐波载荷(例如周期性载荷的傅里叶级数)时尤其方便和强大。


公式 (3-25): 复指数形式的运动方程


\ddot{v}(t)+2\,\xi\,\omega\,\dot{v}(t)+\omega^{2}\,v(t)=\frac{p_{o}}{m}\;\exp[i\left(\overline{{\omega}}t+\phi\right)]\tag {3-25}
  • 目的: 这是标准的单自由度SDOF有阻尼系统的运动方程但右侧的谐波载荷 p(t) 被表示为复指数形式。
  • 解释:
    • 根据欧拉公式,$e^{i\theta} = \cos\theta + i\sin\theta$。因此,一个复指数函数 \exp[i(\overline{\omega}t)] 同时包含了 \cos(\overline{\omega}t)\sin(\overline{\omega}t) 两个分量。
    • 通过使用复数形式的载荷和响应,我们可以将包含相位差的正弦和余弦运算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,从而简化求解过程。
    • \phi 是载荷的初始相位角。在后续的推导中,为了简化,作者假设 $\phi=0$,即载荷为 $p(t) = p_o \exp(i\overline{\omega}t)$。这并不失一般性,因为任何相位差最终都会体现在响应的复振幅中。

公式 (3-26): 假设的特解形式


\begin{array}{l}{{v_{p}(t)=G\,\exp(i\overline{{{\omega}}}t)}}\\ {{\dot{v}_{p}(t)=i\,\overline{{{\omega}}}\,G\,\exp(i\overline{{{\omega}}}t)}}\\ {{\ddot{v}_{p}(t)=-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\,G\,\exp(i\overline{{{\omega}}}t)}}\end{array}\tag {3-26}
  • 目的: 假设系统的稳态响应(特解)也具有与载荷相同的谐波形式。
  • 解释:
    • 由于系统是线性的,当输入(载荷)是频率为 \overline{\omega} 的谐波时,其稳态输出(响应)也必然是同频率的谐波。
    • v_p(t) = G \exp(i\overline{\omega}t) 是假设的响应形式。这里的 G 是一个复常数Complex ConstantG 的模 |G| 代表了响应的振幅,而 G 的辐角 \arg(G) 代表了响应相对于载荷的相位差。
    • 下面两行是该响应对时间的一阶和二阶导数,即速度和加速度。求导过程很简单,每次求导都会从指数项中多出一个因子 $i\overline{\omega}$。

公式 (3-27): 求解复常数 G


G=\frac{p_{o}}{k}\left[\frac{1}{\left(1-\beta^{2}\right)+i\left(2\xi\beta\right)}\right]=\frac{p_{o}}{k}\left[\frac{(1-\beta^{2})-i\left(2\xi\beta\right)}{(1-\beta^{2})^{2}+(2\xi\beta)^{2}}\right]\tag {3-27}
  • 目的: 确定复常数 G 的具体表达式。
  • 推导过程:
    1. 将公式 (3-26) 中的 v_p, \dot{v}_p, \ddot{v}_p 代入到运动方程 (3-25)(其中 $\phi=0$)。
    2. 得到:$(-\overline{\omega}^2 G + 2\xi\omega(i\overline{\omega}G) + \omega^2 G) \exp(i\overline{\omega}t) = \frac{p_o}{m} \exp(i\overline{\omega}t)$。
    3. 消去两边共有的项 $\exp(i\overline{\omega}t)$,得到:$G(-\overline{\omega}^2 + i2\xi\omega\overline{\omega} + \omega^2) = \frac{p_o}{m}$。
    4. 将方程两边同除以 $\omega^2$,并利用关系式 \beta = \overline{\omega}/\omega 和 $k = m\omega^2$ $G(-\beta^2 + i2\xi\beta + 1) = \frac{p_o}{m\omega^2} = \frac{p_o}{k}$。
    5. 求解 $G$,得到:$G = \frac{p_o}{k} \frac{1}{(1-\beta^2) + i(2\xi\beta)}$。这就是公式 (3-27) 的第一部分。
    6. 为了将 G 分解为实部和虚部,将分母实数化(乘以其共轭复数 $(1-\beta^2) - i(2\xi\beta)$),就得到了公式的第二部分。
  • 解释: 这个复数 G 包含了响应的全部信息:
    • 振幅: $|G| = \frac{p_o}{k} \frac{1}{\sqrt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}$。
    • 相位: $\arg(G) = \tan^{-1}\left(\frac{-(2\xi\beta)}{1-\beta^2}\right) = -\theta$。这表示响应滞后于载荷一个角度 $\theta$。

公式 (3-28): 极坐标形式的稳态响应


v_{p}(t)=\rho\,\,\exp[i\left(\overline{{\omega}}t-\theta\right)]\tag {3-28}
  • 目的: 将稳态响应 v_p(t) 写成更直观的极坐标形式。
  • 解释:
    • 这是 v_p(t) = G \exp(i\overline{\omega}t) 的另一种写法。
    • 我们将复常数 G 表示为其极坐标形式 $G = \rho e^{-i\theta}$。
    • \rho = |G| 是响应的振幅,其表达式与之前用三角函数法得到的公式 (3-22) 完全相同。
    • \theta 是响应滞后于载荷的相位角,其表达式与公式 (3-23) 完全相同。
    • 这个公式清晰地表明,稳态响应是一个以角频率 \overline{\omega} 旋转的向量,其振幅为 $\rho$,并且在相位上比载荷 p(t) = p_o \exp(i\overline{\omega}t) 滞后了角度 $\theta$。

公式 (3-29) 和 (3-30): 系统中的各个力


p(t)=p_{o}\,\exp(i\overline{{\omega}}t)\tag {3-29}

\begin{array}{l}{{f_{I_{p}}(t)=m~\ddot{v}_{p}(t)=-m\,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\,\rho~\exp[i\,(\overline{{{\omega}}}t-\theta)]}}\\ {{f_{D_{p}}(t)=c\,\dot{v}_{p}(t)=i\,c\,\overline{{{\omega}}}\,\rho~\exp[i\,(\overline{{{\omega}}}t-\theta)]}}\\ {{f_{S_{p}}(t)=k\,v_{p}(t)=k\,\rho~\exp[i\,(\overline{{{\omega}}}t-\theta)]}}\end{array}\tag {3-30}
  • 目的: 在稳态响应下,分析系统中的各个力(惯性力、阻尼力、弹簧力)与外载荷之间的关系。
  • 解释:
    • 公式 (3-29) 只是重申了我们所施加的外载荷的复指数形式。
    • 公式 (3-30) 是将稳态响应 (3-28) 代入到各个力的定义中得到的:
      • 弹簧力 $f_S$: 与位移 v_p(t) 成正比,因此与位移向量同向。
      • 阻尼力 $f_D$: 与速度 \dot{v}_p(t) 成正比。由于速度向量 \dot{v}_p 比位移向量 v_p 在复平面上超前 $90^\circ$(因为乘以了因子 $i$),所以阻尼力向量也比位移向量超前 $90^\circ$。
      • 惯性力 $f_I$: 与加速度 \ddot{v}_p(t) 成正比。由于加速度向量 \ddot{v}_p 比位移向量 v_p 超前 $180^\circ$(因为乘以了因子 $i^2 = -1$),所以惯性力向量与位移向量反向。
  • 物理意义: 这三个力是系统内部抵抗外载荷的力。在任何时刻,这三个力的矢量和必须与外载荷 p(t) 相等,以满足动态平衡($f_I + f_D + f_S = p(t)$)。图3-6 正是这一平衡关系的图形化表示,它将这四个力向量在复平面上画出,形成一个封闭的力多边形,直观地展示了动态平衡。

总结

从公式 (3-25) 到 (3-30) 的推导,展示了如何利用复数代数来求解谐波激励下的单自由度系统响应。其核心思想是:

  1. 将谐波载荷和响应都用复指数表示。
  2. 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,求解出响应的复振幅 $G$。
  3. 复振幅 G 的模和辐角分别对应真实响应的振幅和相位。
  4. 最后,通过分析各个力的复数表达式,可以在复平面上清晰地展示系统在稳态振动下的力平衡关系。

这种方法不仅与之前使用三角函数的求解结果完全一致,而且在数学上更为简洁,尤其是在处理更复杂的振动问题时优势更为明显。 [Timestamp: 2025/10/03 09:28:52]

user: Chap 3 RESPONSE TO HARMONIC 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展示3-3节 RESONANT RESPONSE共振响应 的推导过程 [Timestamp: 2025/10/03 15:57:51]

ai: 好的,我们来详细解析Chap 3 RESPONSE TO HARMONIC 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中第3-3节共振响应 (RESONANT RESPONSE) 的推导过程。

这一节的核心是分析当外部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相同时(即共振时)系统的响应行为,包括稳态响应和包含瞬态效应的总响应。


1. 稳态响应下的共振 (Steady-State Resonance)

共振 (Resonance) 被定义为激励频率与系统的无阻尼固有频率相等的情况,即频率比 $\beta = \overline{\omega}/\omega = 1$。

推导公式 (3-31): 共振时的动力放大系数

  • 出发点: 稳态响应的动力放大系数 D 的通用公式 (3-24):
    
    D = \left[(1-\beta^{2})^{2}+(2\xi\beta)^{2}\right]^{-1/2} \tag{3-24}
    
  • 推导过程:
    1. 将共振条件 \beta = 1 代入公式 (3-24)。
    2. 分母中的第一项 (1-\beta^2)^2 变为 $(1-1^2)^2 = 0$。
    3. 分母中的第二项 (2\xi\beta)^2 变为 $(2\xi \cdot 1)^2 = (2\xi)^2$。
    4. 因此,分母变为 $\sqrt{0 + (2\xi)^2} = \sqrt{(2\xi)^2} = 2\xi$。
    5. 所以,在 \beta=1 时的动力放大系数为:
      
      D_{\beta=1}=\frac{1}{2\,\xi} \tag{3-31}
      
  • 物理意义: 这个简单的公式表明,在共振时,稳态响应的振幅与阻尼比 \xi 成反比。阻尼越小,振幅越大。当阻尼趋于零时($\xi \to 0$),理论上稳态振幅趋于无穷大。

2. 峰值响应 (Peak Response)

从图3-3可以看出对于有阻尼的系统响应的峰值最大值并不严格出现在 \beta=1而是略小于1。

推导公式 (3-32) 和 (3-33): 峰值响应对应的频率比和动力放大系数

  • 出发点: 动力放大系数 D 的公式 (3-24)。为了求其最大值,我们需要找到使其分母最小的 \beta 值。令分母的平方为函数 f(\beta):
    
    f(\beta) = 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 = 1 - 2\beta^2 + \beta^4 + 4\xi^2\beta^2
    
  • 推导过程:
    1. f(\beta) 关于 \beta 求导,并令其等于零,以找到极值点:
      
      \frac{df}{d\beta} = -4\beta + 4\beta^3 + 8\xi^2\beta = 0
      
    2. 由于我们关心的是 \beta > 0 的情况,可以两边同除以 4\beta:
      
      -1 + \beta^2 + 2\xi^2 = 0
      
    3. 解出使响应达到峰值的 \beta^2:
      
      \beta^2 = 1 - 2\xi^2
      
    4. 因此,峰值频率比为:
      
      \beta_{\mathrm{peak}}=\sqrt{1-2\,\xi^{2}} \tag{3-32}
      
      这个结果只有在 1-2\xi^2 > 0 (即 \xi < 1/\sqrt{2} \approx 0.707) 时才有意义。
    5. \beta_{\mathrm{peak}}^2 = 1 - 2\xi^2 代回到 D 的分母平方 f(\beta) 中:
      
      f(\beta_{\mathrm{peak}}) = (1 - (1-2\xi^2))^2 + 4\xi^2(1-2\xi^2) = (2\xi^2)^2 + 4\xi^2 - 8\xi^4 = 4\xi^4 + 4\xi^2 - 8\xi^4 = 4\xi^2(1-\xi^2)
      
    6. 分母为 $\sqrt{f(\beta_{\mathrm{peak}})} = \sqrt{4\xi^2(1-\xi^2)} = 2\xi\sqrt{1-\xi^2}$。
    7. 因此,最大的动力放大系数为:
      
      D_{\mathrm{max}}={\frac{1}{2\,\xi\,{\sqrt{1-\xi^{2}}}}} \tag{3-33}
      
  • 说明: 对于结构工程中常见的小阻尼(如 $\xi < 0.2$\sqrt{1-2\xi^2} 非常接近1因此峰值响应频率 \beta_{\mathrm{peak}} 与共振频率 \beta=1 非常接近,且 D_{\mathrm{max}}D_{\beta=1} 的值也相差无几。

3. 包含瞬态响应的共振分析

为了更完整地理解共振,需要考虑从静止开始的整个响应过程,这包括了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。

推导公式 (3-34): 共振时的总响应方程

  • 出发点: 包含瞬态和稳态项的总响应通用公式 (3-19):
    
    v(t)=\left[A\,\cos\omega_{D}t+B\,\sin\omega_{D}t\right]\,\,\exp(-\xi\omega t) + \frac{p_{o}}{k}\frac{(1-\beta^{2})\,\sin\overline{{\omega}}t-2\xi\beta\,\cos\overline{{\omega}}t}{(1-\beta^{2})^{2}+(2\xi\beta)^{2}}
    
  • 推导过程:
    1. 将共振条件 \beta=1 (即 \overline{\omega}=\omega) 代入上式。
    2. 稳态项的分母变为 $(1-1^2)^2 + (2\xi \cdot 1)^2 = (2\xi)^2$。
    3. 稳态项的分子中,(1-\beta^2)\sin\omega t 变为 0。
    4. 稳态项的分子中,-2\xi\beta\cos\omega t 变为 $-2\xi\cos\omega t$。
    5. 因此,稳态项简化为:
      
      \frac{p_o}{k} \frac{-2\xi\cos\omega t}{(2\xi)^2} = -\frac{p_o}{k} \frac{\cos\omega t}{2\xi}
      
    6. 将简化后的稳态项与瞬态项组合,得到共振时的总响应方程:
      
      v(t)=(A\ \cos\omega_{D}t+B\ \sin\omega_{D}t)\ \exp(-\xi\omega t)-{\frac{p_{o}}{k}}\ {\frac{\cos\omega t}{2\,\xi}} \tag{3-34}
      

推导公式 (3-35) 和 (3-36): 从静止开始的共振响应

  • 条件: 系统从静止开始,即初始条件为 v(0)=0 和 $\dot{v}(0)=0$。
  • 推导过程:
    1. 应用 $v(0)=0$: 将 t=0 代入 (3-34): v(0) = (A\cos(0) + B\sin(0))e^0 - \frac{p_o}{k}\frac{\cos(0)}{2\xi} = A - \frac{p_o}{k}\frac{1}{2\xi} = 0 解得: $A = \frac{p_o}{k}\frac{1}{2\xi}$。
    2. 应用 $\dot{v}(0)=0$: 首先对 (3-34) 求导得到速度 $\dot{v}(t)$ \dot{v}(t) = [(-A\omega_D\sin\omega_Dt + B\omega_D\cos\omega_Dt)e^{-\xi\omega t} + (A\cos\omega_Dt + B\sin\omega_Dt)(-\xi\omega)e^{-\xi\omega t}] + \frac{p_o}{k}\frac{\omega\sin\omega t}{2\xi}t=0 代入: \dot{v}(0) = [(0 + B\omega_D)e^0 + (A+0)(-\xi\omega)e^0] + 0 = B\omega_D - A\xi\omega = 0 解得: $B = A\frac{\xi\omega}{\omega_D} = (\frac{p_o}{k}\frac{1}{2\xi})\frac{\xi\omega}{\omega_D} = \frac{p_o}{k}\frac{\omega}{2\omega_D}$。 因为 $\omega_D = \omega\sqrt{1-\xi^2}$,所以 $B = \frac{p_o}{k}\frac{1}{2\sqrt{1-\xi^2}}$。 这样就得到了公式 (3-35)。
    3. 代入 A 和 B: 将求得的 A 和 B 代回 (3-34),并将公共因子 \frac{p_o}{k}\frac{1}{2\xi} 提出,即可得到公式 (3-36)。

推导公式 (3-37) 和 (3-38): 小阻尼和无阻尼的近似

  • 推导 (3-37) - 小阻尼近似:

    1. 对于结构工程中的小阻尼,$\xi \ll 1$,因此 \sqrt{1-\xi^2} \approx 1 且 $\omega_D \approx \omega$。
    2. 将此近似代入 (3-36),并将响应写成响应比 R(t) = v(t)/(p_o/k) 的形式: R(t) \approx \frac{1}{2\xi} [(\frac{\xi}{1}\sin\omega t + \cos\omega t)e^{-\xi\omega t} - \cos\omega t]
    3. 整理上式,将 \cos\omega t 合并: R(t) \approx \frac{1}{2\xi} [ (e^{-\xi\omega t}-1)\cos\omega t + \xi e^{-\xi\omega t}\sin\omega t ] 这就是公式 (3-37)。
  • 推导 (3-38) - 无阻尼极限:

    1. \xi \to 0 时,公式 (3-37) 变为 0/0 的不定式。
    2. 此时需要使用洛必达法则,对分子和分母同时关于 \xi 求导。
    3. 令分子为 $N(\xi) = (e^{-\xi\omega t}-1)\cos\omega t + \xi e^{-\xi\omega t}\sin\omega t$。
    4. 令分母为 $D(\xi) = 2\xi$。
    5. 求导: N'(\xi) = (-\omega t e^{-\xi\omega t})\cos\omega t + (e^{-\xi\omega t} - \xi\omega t e^{-\xi\omega t})\sin\omega t D'(\xi) = 2
    6. 计算极限 \xi \to 0: \lim_{\xi\to 0} \frac{N'(\xi)}{D'(\xi)} = \frac{(-\omega t e^0)\cos\omega t + (e^0 - 0)\sin\omega t}{2} = \frac{-\omega t\cos\omega t + \sin\omega t}{2}
    7. 整理后得到无阻尼共振响应比:
      
      R(t) = \frac{1}{2}(\sin\omega t - \omega t \cos\omega t) \tag{3-38}
      
  • 物理意义: 这个公式中的 \omega t \cos\omega t 项表明,无阻尼系统在共振激励下,其振幅会随着时间 t 线性无限增大,这正是共振导致结构破坏的理论原因。 [Timestamp: 2025/10/03 15:58:49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