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om b47a26583c9bd28be1814bb5f6b87de7320a75b5 Mon Sep 17 00:00:00 2001 From: aGYZ <5722745+agyz@user.noreply.gitee.com> Date: Tue, 30 Sep 2025 13:25:41 +0800 Subject: [PATCH] vault backup: 2025-09-30 13:25:40 --- ...IC_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]]解释3-1节的逻辑.md | 384 ++++++++++++++++++ 1 file changed, 384 insertions(+) create mode 100644 copilot-conversations/20250930_121602__[[Chap_3_RESPONSE_TO_HARMONIC_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]]解释3-1节的逻辑.md diff --git a/copilot-conversations/20250930_121602__[[Chap_3_RESPONSE_TO_HARMONIC_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]]解释3-1节的逻辑.md b/copilot-conversations/20250930_121602__[[Chap_3_RESPONSE_TO_HARMONIC_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]]解释3-1节的逻辑.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..3bf9f3d --- /dev/null +++ b/copilot-conversations/20250930_121602__[[Chap_3_RESPONSE_TO_HARMONIC_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]]解释3-1节的逻辑.md @@ -0,0 +1,384 @@ +--- +epoch: 1759205762138 +modelKey: gemini-2.5-pro|google +tags: + - copilot-conversation +--- + +**user**: [[Chap 3 RESPONSE TO HARMONIC 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]]解释3-1节的逻辑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2:16:02] + +**ai**: 好的,我们来梳理一下 [[Chap 3 RESPONSE TO HARMONIC 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]] 中 3-1 节“无阻尼系统”的逻辑。 + +这一节的核心目标是:**求解一个无阻尼的单自由度系统在简谐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**。整个推导过程遵循标准的二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求解思路,并对最终结果进行物理意义的解读。 + +其逻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 + +### 1. 建立问题模型(运动方程) +首先,文章从一个带阻尼的通用系统运动方程 (3-1) 出发: +$$ m\;\ddot{v}(t)+c\;\dot{v}(t)+k\;v(t)=p_{_o}\;\sin\overline{{{\omega}}}t $$ +为了简化问题、建立基本概念,本节先研究最简单的情况,即**无阻尼系统**($c=0$)。于是,运动方程简化为式 (3-2): +$$ m\ \ddot{v}(t)+k\ v(t)=p_{o}\ \sin\overline{{\omega}}t $$ +这个方程描述了一个质量为 $m$、刚度为 $k$ 的系统,受到一个幅值为 $p_o$、频率为 $\overline{\omega}$ 的正弦载荷作用下的运动。 + +### 2. 求解微分方程(数学方法) +这是一个典型的二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。其通解 $v(t)$ 由两部分组成: +$$ v(t) = v_c(t) + v_p(t) $$ +其中: +- $v_c(t)$ 是**互补解**(Complementary Solution),也叫齐次解。它对应的是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自由振动。 +- $v_p(t)$ 是**特解**(Particular Solution)。它对应的是系统在外力持续作用下最终达到的稳定状态振动。 + +### 3. 求解互补解 $v_c(t)$ +互补解是对应齐次方程 $m\ \ddot{v}(t)+k\ v(t)=0$ 的解。这个解描述了系统的**自由振动**,其形式在第二章已经给出,即式 (3-3): +$$ v_{c}(t)=A\,\cos\omega t+B\,\sin\omega t $$ +这里的 $\omega = \sqrt{k/m}$ 是系统的**固有频率**,而 $A$ 和 $B$ 是待定常数,取决于初始条件。 + +### 4. 求解特解 $v_p(t)$ +特解需要满足原方程 (3-2)。根据物理直觉,当一个系统受到简谐力作用时,其稳态响应也应该是同频率的简谐运动。因此,可以合理地假设特解的形式为式 (3-4): +$$ v_{p}(t)=C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 $$ +这里的 $C$ 是待定的响应幅值。将这个假设代入原方程 (3-2),经过一系列代数运算(如式 (3-5) 所示),可以解出幅值 $C$,得到式 (3-6): +$$ C=\frac{p_{o}}{k}\left[\frac{1}{1-\beta^{2}}\right] $$ +在这个过程中,引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无量纲参数——**频率比** $\beta = \overline{\omega} / \omega$(式 3-7),它代表了外部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的比值。 + +### 5. 组合得到通解并确定常数 +将互补解 (3-3) 和特解 (3-4)(代入已求出的C)相加,得到系统的**通解** (3-8): +$$ v(t)=A\ \cos{\omega t}+B\ \sin{\omega t}+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sin{\overline{{\omega t}}} $$ +这个解中还有两个未知数 $A$ 和 $B$。为了确定它们,需要代入**初始条件**。本节假设系统**从静止开始运动**,即 $v(0)=0$ 和 $\dot{v}(0)=0$。将这两个条件代入通解,即可解出 $A$ 和 $B$ 的值(式 3-9),最终得到系统在静止启动条件下的完整响应,即式 (3-10): +$$ v(t)=\frac{p_{o}}{k}\,\left[\frac{1}{1-\beta^{2}}\right]\,\left(\sin\overline{{\omega}}t-\beta\,\sin\omega t\right) $$ + +### 6. 解读最终响应的物理意义 +式 (3-10) 是本节的核心结果,文章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物理意义解释: +- **第一部分:稳态响应 (Steady-state response)** + - $\sin\overline{\omega}t$ 项:这部分的振动频率与外加载荷频率 $\overline{\omega}$ 相同。它代表了系统在荷载持续作用下的**强迫振动**部分。在有阻尼的实际系统中,另一部分会衰减消失,只有这部分会永久持续下去,因此称为“稳态响应”。 +- **第二部分:瞬态响应 (Transient response)** + - $\beta\sin\omega t$ 项:这部分的振动频率是系统的固有频率 $\omega$。它是由初始条件(从静止启动)激发的**自由振动**部分。在实际有阻尼的系统中,这部分振动会随着时间逐渐衰减消失,因此称为“瞬态响应”。 +- **放大系数 (Magnification Factor, MF)** + - $1/(1-\beta^2)$ 项:这个系数乘以静位移 $p_o/k$,得到了稳态响应的幅值。它反映了动力效应相比于静力效应的放大程度。当 $\beta \to 1$ 时,该系数趋于无穷大,这就是**共振**现象。 +- **响应比 $R(t)$ 与“拍频”现象** + -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,引入了**响应比** $R(t) = v(t) / (p_o/k)$,如式 (3-12) 所示。 + - 当两个频率 $\omega$ 和 $\overline{\omega}$ 比较接近时,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会发生干涉,导致总响应的振幅时大时小,形成**“拍频”(beating)**现象,如图 3-1c 所示。 + +### 总结 +3-1节的逻辑非常清晰: +**提出问题 (无阻尼谐振) -> 数学求解 (微分方程) -> 物理诠释 (稳态+瞬态响应)**。 +它通过一个最简化的理想模型,引出了谐波加载下结构响应的几个核心概念:**稳态响应**、**瞬态响应**、**频率比 $\beta$** 和**动力放大系数**,为后续讨论更复杂的有阻尼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2:16:39] + +**user**: 展示公式3-2带入3-5得到3-6的过程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2:24:43] + +**ai**: 好的,我们来详细展示一下从公式 (3-2) 和 (3-4) 出发,经过 (3-5),最终推导出 (3-6) 的完整过程。 + +### 目标 +我们的目标是求解特解 $v_p(t)$ 中的待定振幅 $C$。 + +### 步骤 1: 列出初始方程 +首先,我们有无阻尼系统的运动方程 (3-2) 和我们假设的特解形式 (3-4)。 + +- **运动方程 (3-2):** + $$ m\ \ddot{v}(t)+k\ v(t)=p_{o}\ \sin\overline{{\omega}}t $$ + +- **假设的特解 (3-4):** + $$ v_{p}(t)=C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 $$ + +### 步骤 2: 求特解的二阶导数 +为了将特解 $v_p(t)$ 代入运动方程,我们需要计算它对时间 $t$ 的二阶导数 $\ddot{v}_p(t)$。 + +- **一阶导数 (速度):** + $$ \dot{v}_{p}(t) = \frac{d}{dt}(C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) = C \cdot \overline{\omega} \cos{\overline{\omega}t} $$ + +- **二阶导数 (加速度):** + $$ \ddot{v}_{p}(t) = \frac{d}{dt}(C \overline{\omega} \cos{\overline{\omega}t}) = -C \overline{\omega}^2 \sin{\overline{\omega}t} $$ + +### 步骤 3: 代入运动方程,得到公式 (3-5) +现在,我们将 $v_p(t)$ 和 $\ddot{v}_p(t)$ 的表达式代入运动方程 (3-2) 的左侧: + +$$ m(\ddot{v}_p(t)) + k(v_p(t)) = p_{o}\ \sin\overline{{\omega}}t $$ +$$ m(-C \overline{\omega}^2 \sin{\overline{\omega}t}) + k(C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) = p_{o}\ \sin\overline{{\omega}}t $$ + +整理后,我们就得到了**公式 (3-5)**: +$$ -m\,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\,C\,\sin\overline{{{\omega}}}t+k\,C\,\sin\overline{{{\omega}}}t=p_{o}\,\sin\overline{{{\omega}}}t $$ + +### 步骤 4: 求解 C,得到公式 (3-6) +从公式 (3-5) 开始,我们的目标是解出常数 $C$。 + +1. **提取公因式**: 方程左侧的每一项都包含 $C\,\sin\overline{{{\omega}}}t$。 + $$ (k - m\,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)\,C\,\sin\overline{{{\omega}}}t = p_{o}\,\sin\overline{{{\omega}}}t $$ + +2. **消去时间项**: 由于这个方程必须在任意时刻 $t$ 都成立,我们可以消去两边共有的 $\sin\overline{{{\omega}}}t$ 项(假设它不恒为零)。 + $$ (k - m\,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)\,C = p_{o} $$ + +3. **分离 C**: 将 $(k - m\,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)$ 除到右边。 + $$ C = \frac{p_o}{k - m\,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} $$ + +4. **引入无量纲参数**: 为了得到公式 (3-6) 的标准形式,我们进行如下变换: + - 从分母中提取 $k$: + $$ C = \frac{p_o}{k(1 - \frac{m}{k}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)} $$ + - 我们知道系统的固有频率 $\omega^2 = k/m$,所以 $m/k = 1/\omega^2$。代入上式: + $$ C = \frac{p_o}{k(1 - \frac{\overline{{{\omega}}}^{2}}{\omega^2})} $$ + - 根据频率比的定义 **(3-7)**, $\beta = \overline{\omega}/\omega$,因此 $\beta^2 = \overline{\omega}^2/\omega^2$。再次代入: + $$ C = \frac{p_o}{k(1 - \beta^2)} $$ + +5. **整理形式**: 将上式写成与书中一致的形式,就得到了**公式 (3-6)**: + $$ C=\frac{p_{o}}{k}\left[\frac{1}{1-\beta^{2}}\right] $$ + +这样,我们就完成了从 (3-2) 到 (3-6) 的完整推导。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2:25:20] + +**user**: 展示公式3-8得到3-9的详细过程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2:32:48] + +**ai**: 好的,我们来详细展示一下如何从通解公式 (3-8) 和“从静止开始”的初始条件,推导出待定常数 A 和 B 的表达式 (3-9)。 + +### 目标 +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初始条件来求解通解中的待定常数 $A$ 和 $B$。 + +### 步骤 1: 列出通解和初始条件 +- **通解 (3-8):** + $$ v(t)=A\ \cos{\omega t}+B\ \sin{\omega t}+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sin{\overline{{\omega t}}} $$ + +- **初始条件 (从静止开始):** + 1. 初始位移为零: $v(0) = 0$ + 2. 初始速度为零: $\dot{v}(0) = 0$ + +### 步骤 2: 应用第一个初始条件 $v(0) = 0$ +我们将 $t=0$ 代入通解方程 (3-8): + +$$ v(0) = A\ \cos(\omega \cdot 0)+B\ \sin(\omega \cdot 0)+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sin(\overline{{\omega}} \cdot 0) $$ + +我们知道 $\cos(0) = 1$ 且 $\sin(0) = 0$。代入这些值: + +$$ v(0) = A \cdot (1) + B \cdot (0) + 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 \cdot (0) $$ +$$ v(0) = A + 0 + 0 = A $$ + +因为初始条件要求 $v(0) = 0$,所以我们得到: +$$ A = 0 $$ +这是公式 (3-9) 的第一部分。 + +### 步骤 3: 求速度方程 $\dot{v}(t)$ +为了应用第二个初始条件 $\dot{v}(0) = 0$,我们首先需要对位移方程 (3-8) 求关于时间 $t$ 的一阶导数,得到速度方程 $\dot{v}(t)$。 + +$$ \dot{v}(t) = \frac{d}{dt} \left( A\ \cos{\omega t}+B\ \sin{\omega t}+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sin{\overline{{\omega t}}} \right) $$ +$$ \dot{v}(t) = -A\omega\ \sin{\omega t}+B\omega\ \cos{\omega t}+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overline{\omega}\cos{\overline{{\omega t}}} $$ + +### 步骤 4: 应用第二个初始条件 $\dot{v}(0) = 0$ +现在,我们将 $t=0$ 代入速度方程 $\dot{v}(t)$: + +$$ \dot{v}(0) = -A\omega\ \sin(\omega \cdot 0)+B\omega\ \cos(\omega \cdot 0)+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overline{\omega}\cos(\overline{{\omega}} \cdot 0) $$ + +再次使用 $\sin(0) = 0$ 和 $\cos(0) = 1$: + +$$ \dot{v}(0) = -A\omega \cdot (0) + B\omega \cdot (1) + 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overline{\omega} \cdot (1) $$ +$$ \dot{v}(0) = 0 + B\omega + 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overline{\omega} $$ + +因为初始条件要求 $\dot{v}(0) = 0$,所以: +$$ B\omega + 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overline{\omega} = 0 $$ + +### 步骤 5: 求解 B +现在我们从上式中解出 $B$: + +1. 将包含 $p_o$ 的项移到方程右边: + $$ B\omega = -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overline{\omega} $$ + +2. 两边同时除以 $\omega$: + $$ B = -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frac{\overline{\omega}}{\omega} $$ + +3. 根据频率比的定义 (3-7),我们有 $\beta = \overline{\omega}/\omega$。将此代入上式: + $$ B = -{\frac{p_{o}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\ \beta $$ + +4. 整理一下形式,就得到了公式 (3-9) 的第二部分: + $$ B = -{\frac{p_{o}\beta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 $$ + +### 总结 +通过应用两个初始条件 $v(0)=0$ 和 $\dot{v}(0)=0$,我们成功地求解出了通解中的两个待定常数: +$$ A=0 $$ +$$ B=-{\frac{p_{o}\beta}{k}}\left[{\frac{1}{1-\beta^{2}}}\right] $$ +这与公式 (3-9) 完全一致。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2:33:17] + +**user**: 解释3-2节的逻辑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2:45:27] + +**ai**: 好的,我们来梳理一下 [[Chap 3 RESPONSE TO HARMONIC LOADING谐波载荷响应]] 中 3-2 节“有粘性阻尼的系统”的逻辑。 + +这一节是上一节(无阻尼系统)的自然延伸,目标是**求解一个有粘性阻尼的单自由度系统在简谐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**。这更贴近实际工程情况,因为所有真实系统都存在能量耗散(阻尼)。 + +其逻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核心步骤: + +### 1. 建立更真实的物理模型(带阻尼的运动方程) +本节回到了完整的运动方程 (3-1),并将其改写为包含**阻尼比 $\xi$** 的标准形式 (3-13): +$$ \ddot{v}(t)+2\,\xi\,\omega\,\dot{v}(t)+\omega^{2}\,v(t)=\frac{p_{\scriptscriptstyle o}}{m}\,\sin\overline{{\omega}}t $$ +这是本节所有分析的基础。 + +### 2. 求解微分方程(与3-1节类似但更复杂) +求解方法依然是寻找通解 $v(t) = v_c(t) + v_p(t)$。 + +- **互补解 $v_c(t)$ (瞬态响应):** + 这部分是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响应,在第二章已经推导过。其形式如式 (3-14) 所示,关键特征是包含一个指数衰减项 $\exp(-\xi\omega t)$。这意味着,与无阻尼系统不同,**这部分响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减至零**。因此,它被称为**瞬态响应 (transient response)**。 + +- **特解 $v_p(t)$ (稳态响应):** + 这是本节的重点。由于阻尼的存在,系统的响应通常会滞后于施加的载荷。 + - **关键假设的变化:** 在无阻尼系统中,我们假设响应与载荷同相(都是 $\sin$ 函数)。但在有阻尼系统中,为了能描述这种相位差,必须假设特解是**同频率的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组合**,如式 (3-15): + $$ v_{p}(t)=G_{1}\,\cos{\overline{{\omega}}t}+G_{2}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 $$ + 这里的 $G_1$ 和 $G_2$ 是待定系数。 + - **求解系数:** 将这个假设的解代入运动方程 (3-13),会得到一个既包含 $\cos\overline{\omega}t$ 又包含 $\sin\overline{\omega}t$ 的长式子 (3-16)。为了让这个等式在任意时刻 $t$ 都成立,$\cos$ 项和 $\sin$ 项的系数必须分别等于零。这就产生了一个关于 $G_1$ 和 $G_2$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(3-17)。 + - **解出系数:** 求解这个方程组,就可以得到 $G_1$ 和 $G_2$ 的表达式 (3-18)。 + +### 3. 组合并简化响应表达式 +将求出的 $G_1$ 和 $G_2$ 代回特解,再与互补解相加,就得到了系统的完整响应 (3-19)。然而,这个表达式非常复杂。由于瞬态响应会消失,工程上更关心的是**稳态谐波响应 (Steady-State Harmonic Response)**,即特解部分 (3-20)。 + +### 4. 物理意义的解读(核心概念) +为了更好地理解稳态响应,教材将其从复杂的 $G_1\cos + G_2\sin$ 形式,转化为更直观的**振幅-相位**形式: +$$ v_{p}(t)=\rho\,\sin(\overline{{\omega}}t-\theta) $$ +这个形式告诉我们,稳态响应是一个振幅为 $\rho$、频率与外力相同、但相比外力滞后了一个相位角 $\theta$ 的简谐振动。 + +由此引出了本节最重要的两个概念: +1. **响应振幅 $\rho$ (式 3-22) 和动力放大系数 $D$ (式 3-24):** + - 动力放大系数 $D$ 定义为动态响应振幅 $\rho$ 与静力位移 $p_o/k$ 的比值。 + - $D = \left[(1-\beta^{2})^{2}+(2\xi\beta)^{2}\right]^{-1/2}$ + - 它描述了在不同频率比 $\beta$ 和阻尼比 $\xi$ 下,系统振动被放大的程度。从图 3-3 可以看出,**阻尼 $\xi$ 能够有效抑制共振峰值**。 +2. **相位角 $\theta$ (式 3-23):** + - $\theta=\tan^{-1}\left[\frac{2\xi\beta}{1-\beta^{2}}\right]$ + - 它描述了响应位移滞后于外加载荷的角度。从图 3-4 可以看出,在共振区($\beta=1$)附近,相位角接近 $90^\circ$;在远高于共振频率时,相位角接近 $180^\circ$(响应与载荷反向)。 + +### 5. 提供另一种更强大的求解工具(复数法) +教材接着介绍了另一种求解稳态响应的方法——**复数指数法**。 +- **逻辑:** 将谐波荷载和响应都用复数形式 $e^{i\overline{\omega}t}$ 表示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微分运算变成了简单的代数运算(乘以 $i\overline{\omega}$)。 +- **过程:** 将复数形式的解代入运动方程 (3-25),可以直接解出一个复数振幅 $G$ (式 3-27)。 +- **结果:** 这个复数振幅 $G$ 的**模**就是前面求出的响应振幅 $\rho$,它的**辐角**就是相位角 $\theta$ 的相反数。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前面的三角函数法完全一致,但过程更简洁,尤其在处理更复杂系统时优势明显。 + +### 总结 +3-2节的逻辑是: +**建立有阻尼模型 -> 求解微分方程(三角函数法) -> 聚焦于稳态响应 -> 提炼出核心物理概念(动力放大系数 D 和相位角 θ) -> 介绍更高效的求解工具(复数法)并验证结果。** + +相比于3-1节,本节的核心是引入了**阻尼**,并深刻揭示了它带来的两个关键物理效应:一是**抑制共振峰值**,二是导致**响应与激励之间产生相位差**。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2:46:16] + +**user**: 详细展示3-2节中的推导过程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3:08:21] + +**ai**: 好的,我们来详细地分步展示3-2节中从建立运动方程到得出最终响应振幅和相位角的全过程。 + +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: +1. **求解特解系数**:从方程 (3-13) 和 (3-15) 出发,推导出 (3-18)。 +2. **转换为振幅-相位形式**:从特解 (3-20) 出发,推导出振幅 $\rho$ (3-22) 和相位角 $\theta$ (3-23)。 + +--- + +### 第1部分:求解特解系数 $G_1$ 和 $G_2$ + +#### 步骤 1.1: 准备工作 +我们从标准化的运动方程 (3-13) 和假设的特解 (3-15) 开始。 + +- **运动方程 (3-13):** + $$ \ddot{v}(t)+2\,\xi\,\omega\,\dot{v}(t)+\omega^{2}\,v(t)=\frac{p_{\scriptscriptstyle o}}{m}\,\sin\overline{{\omega}}t $$ + +- **假设的特解 (3-15):** + $$ v_{p}(t)=G_{1}\,\cos{\overline{{\omega}}t}+G_{2}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 $$ + +#### 步骤 1.2: 求特解的导数 +为了代入运动方程,我们需要计算 $v_p(t)$ 的一阶和二阶导数。 + +- **一阶导数 (速度):** + $$ \dot{v}_{p}(t) = -G_{1}\overline{\omega}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 + G_{2}\overline{\omega}\,\cos{\overline{{\omega}}t} $$ + +- **二阶导数 (加速度):** + $$ \ddot{v}_{p}(t) = -G_{1}\overline{\omega}^2\,\cos{\overline{{\omega}}t} - G_{2}\overline{\omega}^2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 $$ + +#### 步骤 1.3: 代入运动方程 +现在,我们将 $v_p$, $\dot{v}_p$, 和 $\ddot{v}_p$ 的表达式代入运动方程 (3-13) 的左侧: + +$$ \underbrace{(-G_{1}\overline{\omega}^2\,\cos{\overline{{\omega}}t} - G_{2}\overline{\omega}^2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)}_{\ddot{v}(t)} + \underbrace{2\xi\omega(-G_{1}\overline{\omega}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 + G_{2}\overline{\omega}\,\cos{\overline{{\omega}}t})}_{2\xi\omega\dot{v}(t)} + \underbrace{\omega^2(G_{1}\,\cos{\overline{{\omega}}t}+G_{2}\,\sin{\overline{{\omega}}t})}_{\omega^2 v(t)} = \frac{p_o}{m}\sin\overline{\omega}t $$ + +#### 步骤 1.4: 分离 $\cos$ 和 $\sin$ 项,得到 (3-16) +为了求解 $G_1$ 和 $G_2$,我们将上式中所有 $\cos(\overline{\omega}t)$ 的系数和所有 $\sin(\overline{\omega}t)$ 的系数分别合并在一起。 + +- **合并 $\cos(\overline{\omega}t)$ 的系数:** + $$ (-G_1\overline{\omega}^2 + 2\xi\omega G_2\overline{\omega} + \omega^2 G_1)\cos(\overline{\omega}t) $$ + +- **合并 $\sin(\overline{\omega}t)$ 的系数:** + $$ (-G_2\overline{\omega}^2 - 2\xi\omega G_1\overline{\omega} + \omega^2 G_2)\sin(\overline{\omega}t) $$ + +将右侧的项移到左边,整个方程变为: +$$ (-G_1\overline{\omega}^2 + 2\xi\omega G_2\overline{\omega} + \omega^2 G_1)\cos(\overline{\omega}t) + (-G_2\overline{\omega}^2 - 2\xi\omega G_1\overline{\omega} + \omega^2 G_2 - \frac{p_o}{m})\sin(\overline{\omega}t) = 0 $$ +这与公式 (3-16) 的形式完全一致。 + +#### 步骤 1.5: 建立方程组,得到 (3-17) +因为 $\cos(\overline{\omega}t)$ 和 $\sin(\overline{\omega}t)$ 是线性无关的,要使上式在任何时刻 $t$ 都成立,它们各自的系数必须为零。 + +- **$\cos$ 项系数为零:** + $$ -G_1\overline{\omega}^2 + 2\xi\omega G_2\overline{\omega} + \omega^2 G_1 = 0 $$ + $$ G_1(\omega^2 - \overline{\omega}^2) + G_2(2\xi\omega\overline{\omega}) = 0 $$ + 两边同除以 $\omega^2$: + $$ G_1(1 - \frac{\overline{\omega}^2}{\omega^2}) + G_2(2\xi\frac{\overline{\omega}}{\omega}) = 0 $$ + 使用 $\beta = \overline{\omega}/\omega$: + $$ G_1(1 - \beta^2) + G_2(2\xi\beta) = 0 \quad \text{(方程1)} $$ + +- **$\sin$ 项系数为零:** + $$ -G_2\overline{\omega}^2 - 2\xi\omega G_1\overline{\omega} + \omega^2 G_2 - \frac{p_o}{m} = 0 $$ + $$ G_2(\omega^2 - \overline{\omega}^2) - G_1(2\xi\omega\overline{\omega}) = \frac{p_o}{m} $$ + 两边同除以 $\omega^2$,并使用 $\omega^2 = k/m \implies 1/m = \omega^2/k$: + $$ G_2(1 - \frac{\overline{\omega}^2}{\omega^2}) - G_1(2\xi\frac{\overline{\omega}}{\omega}) = \frac{p_o}{m\omega^2} = \frac{p_o}{k} $$ + 使用 $\beta = \overline{\omega}/\omega$: + $$ G_2(1 - \beta^2) - G_1(2\xi\beta) = \frac{p_o}{k} \quad \text{(方程2)} $$ + +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方程组 (3-17)。 + +#### 步骤 1.6: 求解方程组,得到 (3-18) +现在我们求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。 +从 **方程1** 中,我们可以解出 $G_1$: +$$ G_1 = -G_2 \frac{2\xi\beta}{1-\beta^2} $$ +将这个表达式代入 **方程2**: +$$ G_2(1 - \beta^2) - (-G_2 \frac{2\xi\beta}{1-\beta^2})(2\xi\beta) = \frac{p_o}{k} $$ +$$ G_2 \left[ (1 - \beta^2) + \frac{(2\xi\beta)^2}{1-\beta^2} \right] = \frac{p_o}{k} $$ +$$ G_2 \left[ \frac{(1 - 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{1-\beta^2} \right] = \frac{p_o}{k} $$ +解出 $G_2$: +$$ G_2 = \frac{p_o}{k} \left[ \frac{1-\beta^2}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 \right] $$ +再将 $G_2$ 代回 $G_1$ 的表达式中: +$$ G_1 = - \left( \frac{p_o}{k} \left[ \frac{1-\beta^2}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 \right] \right) \frac{2\xi\beta}{1-\beta^2} $$ +$$ G_1 = \frac{p_o}{k} \left[ \frac{-2\xi\beta}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 \right] $$ +这两个结果与公式 (3-18) 完全一致。 + +--- + +### 第2部分:转换为振幅-相位形式 + +#### 步骤 2.1: 写出特解 +将求出的 $G_1$ 和 $G_2$ 代入 (3-15),得到特解 (3-20): +$$ v_{p}(t)=\frac{p_{o}}{k}\,\left[\frac{1}{(1-\beta^{2})^{2}+(2\xi\beta)^{2}}\right]\,\left[(1-\beta^{2})\,\sin\overline{{\omega}}t-2\xi\beta\,\cos\overline{{\omega}}t\right] $$ + +#### 步骤 2.2: 三角恒等变换 +我们的目标是将形如 $A\sin(x) - B\cos(x)$ 的表达式转换为 $R\sin(x-\theta)$ 的形式。 +我们使用三角恒等式:$R\sin(x-\theta) = R(\sin x \cos\theta - \cos x \sin\theta) = (R\cos\theta)\sin x - (R\sin\theta)\cos x$。 + +比较我们特解中的括号项: +$$ (1-\beta^{2})\,\sin\overline{{\omega}}t-2\xi\beta\,\cos\overline{{\omega}}t $$ +和恒等式: +$$ (R\cos\theta)\sin\overline{\omega}t - (R\sin\theta)\cos\overline{\omega}t $$ + +我们可以得到: +1. $R\cos\theta = 1-\beta^2$ +2. $R\sin\theta = 2\xi\beta$ + +#### 步骤 2.3: 求解振幅 $\rho$ (即这里的 R) +将上面两个方程两边平方后相加: +$$ (R\cos\theta)^2 + (R\sin\theta)^2 = 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 $$ +$$ R^2(\cos^2\theta + \sin^2\theta) = 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 $$ +因为 $\cos^2\theta + \sin^2\theta = 1$,所以: +$$ R^2 = 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 \implies R = \sqrt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 $$ +这个 $R$ 是括号内三角函数的合成振幅。完整的响应振幅 $\rho$ 还需要乘以前面的系数: +$$ \rho = \frac{p_o}{k} \frac{1}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 \cdot R $$ +$$ \rho = \frac{p_o}{k} \frac{\sqrt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}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 = \frac{p_o}{k} \frac{1}{\sqrt{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}} $$ +这可以写成: +$$ \rho = \frac{p_o}{k} [(1-\beta^2)^2 + (2\xi\beta)^2]^{-1/2} $$ +这正是公式 (3-22)。 + +#### 步骤 2.4: 求解相位角 $\theta$ +将方程2除以方程1: +$$ \frac{R\sin\theta}{R\cos\theta} = \frac{2\xi\beta}{1-\beta^2} $$ +$$ \tan\theta = \frac{2\xi\beta}{1-\beta^2} $$ +$$ \theta = \tan^{-1}\left[\frac{2\xi\beta}{1-\beta^{2}}\right] $$ +这正是公式 (3-23)。 + +通过以上详细的推导,我们从最基本的运动方程和假设出发,一步步得到了有阻尼系统稳态响应的振幅和相位角的完整表达式。 +[Timestamp: 2025/09/30 13:09:13] 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